长春公交经历17年的市场化尝试后,重回以政府投入为主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公益化发展模式。长春公交集团董事长崔树森昨日表示,拟用3年时间收回所有线路的经营权。
作为公交事业的受益者,我们这个城市的居民见证了它的成长和发展的历程,同时也陪它一起经受了成长中的烦恼与迷茫、发展中的纠结与困顿,个中酸甜苦辣,从经营者到乘客都有些“欲说还休”、“道不尽许多愁”的滋味。
四五十岁以上的长春人,都不会忘记当年那几条“古老”的公交线,那无轨电车的两条“大辫子”,那带着软连接的加长客车,那头上常闪烁火花的有轨电车,那4分钱和8分钱的车票,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的希望,在这个时而喧嚣时而沉寂的城市里慢吞吞驶过许多年头。然而,当它不知不觉地驶入现代社会时,人们突然发现,它是那么的“老态龙钟”,那么的“步履蹒跚”,那么的“形单影只”,更重要的是,它满足不了市民的出行要求了。
于是,“小公共”出现了,起初,它两毛钱的票价尽显“贵族风范”,成为人们出行的“奢侈品”。但它更像一个欢蹦乱跳的“淘小子”,走大街穿小巷,而且招手即停,给人们带来了方便。然而,它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,成为主要的交通安全隐患之一。于是,在交通线路和车辆的多次调整中,“小公共”被逐渐淘汰,形成了目前车辆和票价与“国营线路”并轨的营运格局。
毫无疑问,长春市公交事业的快速发展,民间资本功不可没,它的投入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,也通过运营加快了这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。然而,和被淘汰的“小公共”一样,私营公交线路也陷入了困局,除了运营成本加大使其不堪重负之外,也无法完成公交事业的公益使命,因为在沉重的经营负担下,私营公交很难保证运营和服务的质量。
和其他城市一样,长春公交17年的市场化尝试很难说是成功的,它的回归,个中有许多的无奈和困窘。作为纳税人,我们对城市公交“重回以政府投入为主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公益化发展模式”持谨慎态度,我们希望政府能真正履行其公益化的发展模式的承诺,不但使纳税人本身享受到城市福利,也使底层弱势群体同样享受到了这种福利,体现真正的社会公平。
民间资本进入公益领域无可厚非,并且应该鼓励,但政府更应该创造民间资本公平竞争的环境。对于此次“回归”,还应该面对的现实是,由于涉及到体制转换、利益划分、合同履约等技术与非技术问题,公交回归姓“公”,势必不会一帆风顺,这里,需要行业管理部门的智慧,需要各方的配合甚至是博弈。今年,长春市已有6条公交线路“回归”,我们希望各方能够像之前一样,让近20年的尝试“功德圆满”。
同时,我们也对其他应该“公益”的城市公用事业充满期待。多年来,应该属于公益领域的煤、水、电、采暖等费用均呈上涨趋势,给城市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我们期待政府加大其他公益领域的投入,并创造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,让长春市民的“幸福感”锦上添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