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期,“政府回购公交公司”备受社会关注。继今年初泰州出资2700万元买回合资公交公司香港雅高所占六成股份,了结八年姻缘之后,5月,泰兴出资950万元,赎回五年前卖给民营老板的公交公司;8月份,恢复纯粹“国有血统”的泰兴公交重新上路。
政府回购公交公司,并非今年才有的事。三年前,首开全国卖公交之先河的浙江兰溪,即已回购公交公司。此后,京沪等地相继剥离公交行业的社会资本。回购,又不仅限于公交行业——当年卖掉的水厂、大桥、隧道、医院,最近有不少也在回购。而对于不同领域发生的回购,舆论一次次由此推断“公共产品市场化死路一条”,认为政府从“卖”到“买”经历了“否定之否定”,是让公共产品“回归公益”;老百姓同样为之欢呼,相信公家办公交、水厂能给大家以更多实惠。
这不断弥漫的乐观是不是值得警惕?从眼下情况看,各地的回购几乎都是回归国有国营,从盲信“市场万能”到回归政府包揽,这恐怕不能简单地视为“否定之否定”,更非令人欣慰的政府效能“螺旋式上升”。
政府提供公共产品,这“提供”,是指政府承担主导责任,而非国有国营。只要优先保障公益,用什么手段并无定论。推卸政府责任、意在甩包袱的“市场化”行不通,并不等于市场手段失灵,可以一概排斥,相反,政府主导,善用市场,为老百姓购买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,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乏成功经验,企业能否当上供应商,不取决于“资本血统”,而看能否满足买方需求。政府是买单人,更是监管者。作为买单人,政府以契约明晰企业权益。香港的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了70%,关键是政府买服务买得好:对于三家民营公交公司,政府设定了10%至15%的利润率,低于下限的,由公交基金补足,高于上限的,半数划入基金。政府引入第三方中介,根据约定指标,考核公交公司服务绩效,做得差的就逐出市场。只要政府的主导责任到位,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能当好供应商。在英国,同样是民营公司运营,铁路服务质量很差,而自来水、燃气等领域服务却非常好,原因在于监管——后者远比前者成熟。
当前,城市化进入快速增长期,城市化率年均递增一个百分点,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公共产品短缺矛盾将更突出。这就要求政府选择公共产品供应最优模式。这“最优”,优在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,优在提高效益,让有限投入产出更多的高性价比公共产品。现在,各地政府回购公交后,大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补贴公交行业,买新车、不涨票价甚至降票价,这着实让人唏嘘:当年卖了公交,对社会资本操盘的公交公司,政府视若“嫁出去的女儿”,生计再难也未扶一把;而今赎回了公交,“女儿”变成“儿子”,立马舍得大把花钱。这种极有可能蔓延的现象,实在不能令人乐观——即便政府“不差钱”,贴得起公交,也得讲究用钱效率呀!眼下,保障民生处处要用钱,政府说到底“很差钱”。公交回到国有国营,如果亏本政府兜,赚钱靠提价,投入产出一笔糊涂账,这从根本上有悖于提高政府效能的改革方向。
效率来自打破垄断。没有竞争,“店开一家”,且缺乏政府有效监管,企业何来动力提高效率、改善服务?这样的公共产品何谈“回归公益”?政府坚持开放,引入社会资本,适度形成竞争,以竞争换效率——由此看,南京公交领先全省,与“三驾马车”适度竞争不无关系,而学会买服务,这个过程也是政府效能提升的过程。
“政府回购”的满堂喝彩之中,我们其实需要冷静追问:卖出去的非要买回来吗?像香港雅高这样的行业领先者,论效率,论服务专业化,强过国有同行许多,如果政府投入到位、监管到位,它们能干不好吗?南京公交的“三驾马车”现象也在提示,如果充分吸纳社会资本,参与公共产品生产,既可提供投资新空间消弭流动性过剩,又能弥补政府资金短缺,岂不双赢?而如此双赢,何乐不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