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4年前后,北京政府开始了第二轮治堵行动。在整个新体系中,着重发展公共交通的思路被反复强调。 鉴于多年来向机动车倾斜的模式形成的制度惯性,“公交优先”发展思路难免遭遇执行层面重重障碍。尽管这些年来规划专家不断呼吁彻底转变上述模式,但因产业界的抵制而难以落实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表示,最根本的办法,并非单纯增加投入,而是“必须以公共交通为中心来组织这个城市”。 杨保军指出,北京道路规划一直以来都是为小汽车服务,通过修快速路改善交通的思路直到近年才有所改变,不但错失了轨道交通发展的最好时机,更鼓励了机动车的增加,而道路设施建设及管理对公共交通始终支持不够。 最明显的体现,便是在路权的分配上。道路资源有限,公交车辆优先通行政策落实不力,公交专用道仅有300多公里,且至今没有形成网络,快速公交线路不过三条,公交车只能与小汽车争道而行。“欧洲许多城市三分之二的道路规划都是留给公共交通和行人的,而我们是否能确定这个比例并且下定决心做下去?”长期研究城市化问题的王军提出疑虑。 “公交优先”所面临的尴尬,体现在交通和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城市道路重干道轻支路,造成公交线路在干道上过于集中和重复设置,阻碍公交网络覆盖率提高;道路交叉口的大型化和立体化,造成换乘问题日益突出;同时,交通管理措施向小汽车使用者倾斜,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、占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步道停放,侵害了骑车人和步行者的权益,也使北京城市的慢行交通条件日益恶化,安全性降低。 “一方面是民众有这样一个消费需求,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政府也要鼓励汽车产业。而另一方面则是城市过载,必须治堵。”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指出,在这样的矛盾下,很难兼顾各方利益。 在王军看来,对于北京这样的高密度城市而言,只能通过多种措施让“小汽车出行变得困难,逼着大家坐公交车”。而这次方案里提到要在中心城市建停车场等措施,仍然是在“向小汽车妥协”。 限制小汽车的购买和出行,曾被看做一条更为快捷有效的路径。2008年,为确保奥运期间道路畅通,北京临时性采取机动车分单双号行驶的管制措施。此次治堵方案的初版中,即提出要以此为手段限制机动车,更要限制私人购车资格,收紧牌照发放,同时开征拥堵费。此类信息引起民众强烈反弹,机动车购车数量报复性大幅增长。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,这些限制性措施最终都有所保留。 在卢迈看来,调控私家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。提高停车费、增收拥堵费等,都是可行的措施。但专家们分析,在限制小车出行的同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公交服务加以替代,老百姓必然“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”。 毛寿龙强调,在当前的方案中,停车费的价格是通过行政方式确定,但有效的收费价格,应该通过市场机制形成。 不过,卢迈进一步指出,价格调控必须公平。尽管新方案提出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、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,但出行上的限制,公车可以豁免,必然激发新的矛盾。 究竟是开小车还是乘公交,最终是每一个市民的理性选择。学者们期望,此次意见的公开征集不仅仅是走过场。 以此为鉴,在有限的交通资源下,真正面临大考的是政府的管理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