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,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,1路电车就穿梭于三镇之间,迄今逾半个世纪,带着武汉人的特殊情感,成为至今仍在延续的城市记忆。
入列全国“两型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,武汉交通“公交优先”、“环保优先”的思路日显明确。但连日来,记者采访发现,有着“绿色公交”之称的无轨电车却面临着频繁停线、运力闲置、电价高企的困境,前途茫然。
两成运力停运
8条线路只有5条仍在营运,其中6路电车停运已近5年;全市236辆电车仅有191辆上路行驶,其余45辆或报废、或闲置、或分流。武汉电车公司营运部的数字显示,目前武汉电车两成运力闲置。
电车公司介绍,电车运行受线网限制,一旦道路施工、线网拆除,电车线路就必须停运。从2003年起,武汉城市建设大发展,电车停线就成了家常便饭。
大量运力闲置,为何不充实到其他线路上?电车公司道出另一番苦衷:电价太高,越跑越亏。
2003年前电车行车电价属政府扶持,享有优惠,后来被归并为一般工商业用电。8年来武汉电车电价上涨近十次:2004年,电车运营一年的电费支出为906万元,2011年达1338万元,上涨约47%。
据武汉电车公司考察,2011年济南电车电费标准适用的是山东地区工业用电,资费为0.77元/千瓦时(度),北京电车为0.75元/千瓦时,广州电车为非普通用电标准,0.85元/千瓦时。而同期武汉是0.968元/千瓦时,定价全国最高。去年12月1日,电车电价再次上调至0.983元/千瓦时。
对此,武汉供电公司回应,电价属国家严格管制对象,该公司无权提高或降低电价标准。业内人士提出,电车与公汽同属公共交通服务行业,公汽享有政府燃油补贴,政府也应为电车提供类似补贴,才能促进其发展。
20多年裹足难前
运力闲置、电价高企的背后,是20多年来武汉电车发展“维持现状”的窘境。
1958年武汉市第一条电车线路开通,上世纪80年代到达鼎盛期,1985年武汉电车线网长度就达50.91公里,规模居全国第四。但此后20多年,线网长度增加才10公里,而236台车的配车规模也维持多年未变。在整个武汉公交系统中,电车所占比重已由18%降到3%。
交通专家胡润洲分析,电车发展停滞,与电车技术“先天不足”有关:电车受线网的限制,缺乏灵活机动性;开辟新路线需要架设线网,建设整流站,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;电车容易“掉辫子”,堵塞交通;电车线网密布,影响市容观瞻。
武汉电车公司介绍,电车线网经过技术改造,老化电车线网早已全部更换,现在近200台车每天“掉辫子”不超过5次,而断线事故大概平均两个月出现一次,“跟公汽相比,故障率并没有高很多”。而且,目前的电网线路大大减少,改变了原来只讲实用不考虑美观的架线方式,又粗又笨的水泥杆也被改成了纤细的钢杆。
数据显示,电车每百公里耗电约110千瓦时,仅需百元电费;而以汽油为动力的车辆,每百公里耗油在33升左右,约需200元油费。一辆汽车年排污高达3吨,而电车却是零排放。有人算了一笔账:如果将武汉现有的电车换成汽车营运,江城空气中每年将多出500吨一氧化碳。
胡润洲认为,电车环保、节能,总体来说利大于弊,只要条件许可应获充分发展。
国内萎缩国外回归
武汉电车的境况并非个例。
1914年上海开通首条无轨电车后,电车在中国已走过了百年风雨,一度风光无限。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,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增加,再加上城市道路不断改造,国内电车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萎缩。
目前,我国拥有电车的城市已从26个下降到十几个,以前的电车“大市”如沈阳、南京、天津等,电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上海于1914年开通中国首条无轨电车,1994年时营运线路20多条,车辆达986辆,规模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三。如今,上海公交无轨电车只剩下150余辆,去年曾有媒体预测,上海电车可能于2015年消失。北京和广州,电车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,但存废之争也时常见诸媒体。
在国外,电车发展则经历了“建设—拆除—重建”的曲折过程。如有“无轨电车王国”之称的俄罗斯,全国电车共有8万辆之多,美国已恢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淘汰的电车,日本广岛则明确提出“电车优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