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 BRT
隔离的公交专用道 或 公交专用道路 |
独特的BRT车辆 Only some routes have special BRT buses |
公交线路和走廊的整合网络 |
改良的车站候车环境(不只是遮风挡雨功能) |
高峰时段较高运行时速(大于20公里/小时) Not in city centre |
BRT系统运力可以运载该公交走廊内的大部分乘客 |
整体上省时为公共汽车乘客在走廊里 |
一半以上的车站拥有超车道 |
高峰小时单向实际载客量超过一万人 |
高峰小时单向实际载客量超过两万人 |
客流量大于一条混合车道的客流通行量(大约单向每小时3000人) |
车外售检票系统 |
水平上下车 some buses have a step |
BRT车站内的安全门 |
包含BRT专用的隧道或桥梁 |
车辆既可以在专用走廊内又可以在走廊外运营 |
通过竞争性招投标而获得特许经营权和合同 |
一个以上的公交运营公司 |
运营商购置BRT车辆,而不是政府出资 |
独立运营和管理的收费系统 No. 3 bus company (cash), BRT management co. (turnstiles) |
由独立的机构负责监督管理运营质量 BRT management company |
车辆尾气低排放技术(欧Ⅲ标准或更高) All are LPG |
自动售检票系统 |
根据客流大小配置车站规模 |
所有车站拥有齐全的遮风挡雨设施 |
系统控制中心 |
下一车辆到站实时显示 |
交叉口立体交叉或信号优先 |
独特的市场身份特征 Guangzhou BRT or GBRT |
高容量的BRT车辆 First 18m BRT buses introduced on 2 August 2010 |
车站内的高质量乘客信息指示 |
公交车内的高质量乘客信息指示 |
BRT车辆内的语音广播 |
BRT站内的自行车停放区 But not yet fully implemented |
沿着主要走廊的专用自行车道 So far only partially implemented |
轮椅可进入的站台 |
BRT监管中心负责规划和控制该系统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Office (planning) and BRT management Co. (control) |
车站远离交叉口 |
开始实施的年份: 2010 2月10日开通 |
高峰载客量(乘客人数/小时/单向): 26,900 2010.3.29, West of Tangxia BRT station |
市中心高峰时段平均运营车速(公里/小时): 16-18 Speeds reduced by large number of unnecessary transfers. Off-peak speeds 21km/hr |
现有的干线走廊数目: 1 中山大道 |
专用车道总长度(公里): 22.5 |
走廊包括与社会交通混行部分的总长度(公里): 22.5 |
车站数量: 26 1 more to be added late in 2010 |
车站平均间距(米): 880 |
市中心高峰时段的车辆数/小时/单向: 340 |
公交走廊内、外运营的的公交路线总数量: 40 |
配有超车道的车站数量: 26 All stations have passing lanes |
只在封闭公交走廊内运营的公交线路数量: 2 B1, B27 |
公交专用道的位置: 路中心 |
单个车站高峰小时最大登乘量: 8,500 Both at Tangxia in the morning peak & Gangding in evening peak |
单个车站每天最大登乘量: 76,500 岗顶站,2010.2.26 |
车门位置: 右边 右侧行车 |
BRT总站数量: 0 运营模式不要求专门的BRT终点站 |
系统内每日乘客出行量: 800,000 2010.3.9. Trips on BRT buses, not including transfers |
使用现金的一般票价(元): 2 |
使用智能卡的一般票价(元): 2 |
基础设施每公里平均造价(千万元): 3 |
BRT车辆的车门数: 2 |
BRT车辆长度: 12米, 18米 |
BRT车辆使用燃料: LPG |
BRT车辆的制造商: Kinglong Kinglong is based in Xiamen |
领导本地设计/规划工作: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,广州市政技术开发公司 |
领导国际设计/规划工作: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|
设计网站: gzbrt.org |
BRT管理机构: 广州快速公交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|
修建中的广州GBRT/BRT: